二、改革开放时期
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乱反正的胜利和全面改革的展开,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党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突破一系列僵化观念而提高到新的水平;全国安定团结,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展开,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开始树立,教育科学文化日趋繁荣;党的优良传统在发扬,党风和社会风气在好转。
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包括:
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3、在人民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
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包括:
1、发展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科学事业。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
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拓展资料: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
“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体化。“四有”是一个完整概念,包括了人的素质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参考资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包含的一个方面,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党的路线、纲领,从意识形态方面,从理论指导上讲,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扩展资料: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
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二、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
扩展资料:
新时代下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不仅为我国发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也为我们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新的战略考量。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实现了持续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牢记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更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向自觉、走进百姓、走在实处、走出新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 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扩展资料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以及指南针技术首先应用于航海,才导致了人类所谓蓝色文明和环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国水运史》);郑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枢纽的东亚文化圈。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以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文化
发表评论